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哲学的终极解释: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fhzcwj.xhstdz.com/mobile/quote/64260.html

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以下 48 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里, 伦敦设计师 Genis Carreras 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哲学的终极解释:48张图了解48种主义

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绝对主义同“相对主义”对称。一种把事物和认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它和相对主义一样,都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完全割裂开来。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绝对主义只承认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绝对主义把事物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个过程可以转化为另一个过程。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绝对主义通常有两种形式“二元式思维”“绝对命令”。二元式思维——也可指“黑和白”或“全或无”的思想,描述了一种二元观,即生活中的事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没有中间物。绝对命令是人们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的特别严格的要求。该术语借鉴于伊曼纽尔·康德的道德哲学,其基础是以义务和规则为基础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的研究中(更广泛地说是临床心理学),绝对主义思想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它会破坏情绪的调节并阻碍人们达成目标。然而在不同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倾向于这种思维——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这比处理生活中真正复杂的事物要容易多了。1984年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费斯克和雪莱·泰勒首次引入认知吝啬这个术语,它描述了人类如何寻求最简单和最不费力的思维方式。细微差别和复杂性是昂贵的——它占用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试图走捷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歧视和偏见,且形成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启发式研究(出于直觉的“直觉”判断)在行为经济学和政治科学中如此有用

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通过绝对主义思维节省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代价的。为了成功应对生活中的事情,我们需要欣赏细微差别,理解复杂性并接受灵活性。当我们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的目标、关系和自尊屈从于绝对主义思维时,那后果会是灾难性的。

《临床心理科学》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我与我的合作伙伴,英国雷丁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汤姆·约翰斯通一起研究了不同心理健康聊天群组中的6400多名在线成员们的自然语言中的绝对主义思维。从一开始,我们预测那些有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的人会有更为绝对主义的看法,并且这将表现在他们的语言风格上。

从癌症到养育子女主题,与19个不同的在线控制聊天群组相比,抑郁症和焦虑组普遍的绝对主义话语大约高出50%,自杀意念组则高出大约80%

以前,心理健康障碍最著名的语言标记是过度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如“我”,“我”和“我”,而较少使用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这种使用代词的方式反映了抑郁症中常见的孤立和自我关注症状。消极情绪词也是心理健康障碍的一个强有力的语言标记,然而研究人员已经表明,实际上,代词在鉴别抑郁症上更可靠。

我们发现普遍的绝对主义词汇比代词和负面情绪词汇都更适合作标记。与代词相比,他们在心理健康组和对照组之间产生了更大的差异,他们更好的跟踪了心理健康组,而不是负面情绪词。矛盾的是,与自杀意念组相比,消极情绪词在焦虑和抑郁症组中使用的更普遍。

我们是如何知道,绝对主义词汇的大量使用实际上反映了绝对主义思维,而不仅仅是极端情绪和心理困扰的结果呢?在第二项研究中,我们计算了事先和绝对主义思维(边缘型人格障碍和饮食失调)有关的心理健康状况下,绝对主义词语的普遍,以及和绝对主义思维无关的心理健康群体的词汇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所有小组都表明,虽然具备同样程度的心理压力,但只有事先与绝对主义思维相关的群组才提高了绝对主义词语的使用水平。这证实绝对主义词语的大量使用只针对绝对主义思维,而不是针对心理困扰本身。

尽管存在相关性,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绝对主义会导致抑郁。在第三项研究中,我们测试了这样的群组,参与者认为他们已经从抑郁症状中恢复过来,并写出了对于恢复表示积极,鼓励的帖子。

我们发现,积极情绪词汇的使用提高了大约70%但他们继续高频率使用绝对主义词语,这尤其高于对照组,且更接近于焦虑和抑郁组的水平。关键在于,那些以前具有抑郁症状的人更有可能再次患病。因此,即使当前没有抑郁症状,他们更倾向于绝对主义思维这种做法表明它可能在导致抑郁发作中发挥作用。

这些研究发现为近来进入临床心理学的“第三波”疗法提供了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是“正念”但他们都提倡灵活的观点,接受和从信仰中获得的自由。正念的早期代表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泰斯代尔,他的实验室已经提供了一系列经验数据来支持其效力。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1年研究中,剑桥大学的蒂斯代尔及其同事发现,“绝对论,二元思维方式”预兆了将来抑郁的复发。

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严酷的,正是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幸使人们感到沮丧,而不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大错了!无数人遭受不幸,却没有感到沮丧或焦虑,而另一些人似乎并没有遭受任何不幸,但却满是忧郁和焦虑情绪。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和原来的奴隶)埃皮克特图斯认为,'人们不是被事物干扰,而是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干扰’。这是一种完全、彻底和绝对正确的态度。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马哲的时候,课本给我们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在课本上,"形而上学"被当成一个贬义词,说谁是形而上学,那一定是在骂他呢。

 

课本上这样讲不够厚道。你听说过哪个学科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宣称:我们这个学科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问题?那我们不就是吃饱了撑的嘛。

 

课本里给形而上学下定义,就好像学校里调皮的孩子专拿别人的缺点起外号一样。明明人家也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但外号就叫成了"爱哭鬼""小胖墩儿"。我们课本给形而上学找的这个缺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么成天叫人家也不合适呀。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话说回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分科。亚里士多德是写痛快了,想研究什么就写什么,可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这就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易经》的这句话,是下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道",就是"道理"的"道",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的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易经》的"道",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简直是"信、达、雅"的最高境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就像笛卡尔希望的那样,要寻找到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子的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之类的问题。

 

有一些相信中医、相信阴阳五行的朋友在批判西方科学的时候说:"西方科学都是在支离破碎地理解世界,我们中国的阴阳五行不同,是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整个宇宙,你们西方人不懂的!"

 

其实呢,西方人也从整体角度研究宇宙,这门学问就是形而上学。

 

还可以这么理解形而上学。

 

很多小孩喜欢不停地问家长"为什么",让家长不胜其烦。其实,这个"为什么"的游戏玩到最后,追问的往往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举个例子。

 

小孩问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啊?"

 

爸爸回答:"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照顾你呀。"

 

"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啊?"

 

"因为爸爸妈妈要挣钱啊。"

 

"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挣钱啊?"

 

"挣钱了才能买吃的啊。"

 

"那为什么要买吃的啊?"

 

"有了吃的,人才能活啊。"

 

"人为什么要活着啊?"

 

一般问到这种地步,家长就准备打人了,对吧?

 

可是,家长要打人并不是因为孩子无理取闹--求知怎么能算是无理取闹呢?而是因为家长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恼羞成怒了。因为孩子最后问的"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正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你看这孩子一下子就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一般的家长怎么可能回答得上来呢?

 

再举一个例子。

 

刚才说的"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类似地,不断追问自然科学的问题,最终也会通向形而上学。

 

比如小孩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升起落下",家长可以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但如果小孩进一步问:"为什么太阳要遵守牛顿力学?"这时候家长就又要打人了:"太阳不遵守牛顿力学还能遵守什么啊?这是什么破问题啊?"

 

实际上,小孩这里问的又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为什么物理学规律是普世的?我们为什么相信在地球上检验有效的力学原理,宇宙万物都会遵守?甚至于为什么我们相信,那些我们没有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也会遵守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哪里来的这自信?

 

这个问题再继续追问下去,就是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

 

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主张艺术哲学应独立于所有哲学之外,艺术只能以艺术自身的标准来评判。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无政府主义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无政府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力。

“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代表人物:蒲鲁东。

他是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 46 条)

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资本和雇佣流动、市场竞争以及价格机制的运行。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人的行为都被约定俗成的社会传统、社会习惯和个人身份来制约或改变,因此现实和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都是人造的、主观的。

犬儒主义出现在苏格拉底时期,兴盛于罗马帝国末落时期,当时罗马帝国道德腐化,犬儒主义主张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蔑视世俗的观念,去追求世俗所不了解的道德。著名的犬儒派传道者戴米翠吾士留下了一句的名言:“你以死亡威胁我,但你不能自免于人性之威胁。”

犬儒主义本意是指人不应被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束缚,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朴而非物质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犬儒主义”一词常被误用作比喻一些否定利他主义、自私而且毫无道德的人,也是该海报设计师所理解的含义。

犬儒主义(cynicism),亦译“昔尼克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一是由于其创始人是在雅典一个名叫“快犬”的运动场讲学;二是由于其信徒生活刻苦,在大街上讲学时衣食简陋,随遇而安,形同乞丐,被人讥为犬。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雅典的安底斯泰纳。他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外在的物质利益,如财富、名誉、快乐及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是违反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摈弃名誉、财富,藐视社会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美德;并以过艰苦生活、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为善。

代表人物:安提斯泰尼。

他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弟子之一。被认为是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奠基人。

安提斯泰尼(前435—前370),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前435—前370),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知识的产生是通过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来证明这样一个过程。

演绎主义同“归纳主义”相对。科学哲学的一种理论。认为演绎逻辑是获得科学理论的根据。从17世纪笛卡儿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西方有些哲学家认为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中期,维克托·克拉夫特和波普尔都提出“演绎经验主义”来反对卡尔纳普的归纳主义。克拉夫特的演绎经验主义赞同*证实原则,又称“经验理性主义”;波普尔的演绎经验主义赞同*证伪原则,又称“批判理性主义”。他们的演绎主义和卡尔纳普的归纳主义的分歧,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形成了“新理性主义”和“新经验主义”的两相对立。

决定论是哲学的一种命题,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发生。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其与非决定论相对。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

指那些我们所相信的、不容质疑的观念。宗教上指那些具有权威性的团体所确立的教理,信徒以此作为应该学习的真理课程。

二元论是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这种学说的典型形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心物二元论”,即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

(二)任何将宇宙或某种东西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观点。如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善一恶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康德的本体—现象二元论,以及有些伦理学所认为的在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缩小差别的二元论。

折衷主义是指操作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风格,拣选其中最佳要素,应用在新的创作中。在艺术或建筑批评等特定领域,指挪借多种视觉资源来创作新作品。

折衷主义又写为折中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折衷主义的是亚历山大里亚人波大谟。19世纪法国哲学家库桑也称自己的哲学体系为折衷主义,声称一切哲学上的真理已为过去的哲学家们阐明了,不可能再发现新的真理了,哲学的任务只在于从过去的体系中批判地选择真理。

平均主义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对人人应该予以同样、平等对待。

情感主义是 20 世纪 30 年代,英美等国最流行的一种元伦理学,它否认伦理学的科学地位,主张道德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否认道德的客观性,认为道德判断没有合理的或有效的根据,没有真假之别,不过是表示某种情感、某种愿望。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并不具备普遍性,只有从后天综合归纳出来的才是知识,因此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思想方法更注重综合归纳。

经验主义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归纳,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直觉或者先入为主的概念。

代表人物:洛克。

他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主张知识的材料(也就是观念)是由感觉与自省所提供的。人没有“先天本具观念”。洛克还是一个全才,自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教过希腊文、修辞学与道德哲学,后来还取得医学学位与行医执照。1665年他开始从事外交与政治事务,一度流亡荷兰,后来他回到英国,担任过英国商务大臣。

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

副现象论认为物理世界可以影响内心世界,但是反过来却不行。

永恒论认为时间不过是另外一个维度,明天已经存在了,只是你还没到那里而已。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真实。

以幸福作为人生目的和理想的人生哲学。认为幸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人的天性,人生的意义即在对于幸福的追求。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最有特色的哲学思潮,此派的代表人物,各有主张,但皆不离人的“存在”意义,要人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

代表人物:萨特。

他幼年丧父,右眼失明,终身未婚。他的名言:“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作抉择,就根本没有本质可言。”萨特兼擅文学与哲学,他获得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成群的记者,公开宣布:“上帝已死”,并且他由于坚信无政府主义而拒绝领奖。

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有序主义是相信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问题的超人类主义思想之一。它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可以得到永生。有序主义者愿意为了这个目的而努力,比如进行调查研究,志愿测试新技术等。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由预设好的既定结果来决定。

自由意志是指在社会、道德、政治的限制下,人们依照其拥有的条件去自主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能力。

又称享乐主义。它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

历史论认为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大环境和历史的上下文,而不是抽象地用概念去解释。

唯心主义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独立于物体的实际存在。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超越集体如国家、种族、社会组织之上。

神秘主义也译作密契主义,包含人类与神明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结合为一的各种形式、经验、体验,并且强调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现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

密契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贵在祈祷和修行,希望由此获得与神密接契合的忘我体验,有如预先享受死后才有的无比幸福。又译作“神秘主义”,但“神秘”一词在中文中有贬义倾向,不宜用来描述在各大宗教中皆可得见的密契经验。

代表人物:艾克哈特(1260-1327),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基督教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艾克哈特正是一位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出现的密契主义大师。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基督教密契主义的传承和德国哲学的创建,他被誉为“中世纪密契主义的精神核心”和“德国哲学的先祖”。

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的和超自然的都是一会事,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来研究和解释。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的。

虚无主义认为人死了就结束了,人世间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因此人活在世界上,终究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潮是非常消极的。每一个乱世都会有虚无主义出现。哲学家尼采生活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他就反对虚无主义,主张“求力量的意志”和“超人”哲学。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在伦理学中,客观主义认为有些事情的对错是客观存在的。

乐观主义是指一种对一切事物采与正面看法的观念。乐观的人不会想到一件事的缺点与瑕疵,永远以正面的想法对待身边的一切。

泛神论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泛神论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观点主义认为人思想和价值判断来自不同的内心驱动坏人个人视角,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能去融合不同的观点。

厌世主义,亦即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是特定人群中所形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观心理的反映。(注意这幅图跟上面第 36 幅的差别)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普遍性,人类内心有非常丰富的观念而且是先天存在的,其思想方法更注重逻辑推理。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认为理性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

代表人物:笛卡尔。

正是笛卡尔建立了理性思考的大原则。笛卡尔出生之后,靠一位保姆细心呵护才得以活下来。由于体弱,他获得批准,读书期间可以较晚起床,这使他终身都有晚起的习惯。1649年的9月,他应瑞典女王邀请去讲学。寒冬时节,他必须5点起床去给女王上课,结果体力不支,染病而死。可见,真的不能逼一个不爱早起的人起太早,会有性命之忧啊。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

现在我们的哲学事业已经有了原则。即:我们的结论必须能经得起各种怀疑,这样才能保证它真实可信。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但是还有一个大问题。

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经得住怀疑的结论呢?

笛卡尔从几何学中找到了灵感。

笛卡尔时代的几何学,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学的几何,是欧氏几何,源自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的前六卷。

欧氏几何是什么东西呢?

它一共有五条公设和五个公理。这些都是欧几里得硬性规定的。然后他的整个几何世界,所有的定理,都是从这几条公设和公理中演绎推理出来的。

我觉得,咱们普通人只要一学欧氏几何,肯定都匍匐在地上把它当成神了。

您先看看它的五个公理和前四个公设,不用细看,扫一眼就行:

公理一: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公理二: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公理三: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公理四: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公理五:整体大于部分。

公设一: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

公设二:一条有限线段可以继续延长。

公设三: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

公设四: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感觉到了吗,这些公理和公设都超级简单,全都是小学课堂上一句话就可以带过的知识。大部分在我们看来就跟废话一样,都想不出,写出这些来能有什么用。

然而,就是这么区区几句话,竟然能一路推理推理,写出厚厚的前六卷《几何原本》来,内容能够涵盖世间所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几何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中的几何图形更是无穷无尽,都逃不过上面这简单的几句话。

这能不让人膜拜吗?

但这还不是最牛的。

咱们来看看剩下的第五公设。

内容是: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你一看不对劲了吧。这个公设超级复杂,跟前面的公理和公设的简洁形式毫不搭配。更可疑的是,在《几何原本》里,第五公设仅仅在第二十九个命题里用过一次。就好像是一个根本没必要的累赘一样。

其他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数学家,都希望能够用前四个公设推出第五个公设来,以便让欧式几何变得更加简洁。结果呢,直到两千多年后,经过无数顶尖数学家们一辈接一辈艰苦的奋斗,最后才证明,第五公设是不可以用前四个公设证明出来的。

人家欧几里得写的绝不是废话!

在科学极为简陋的古希腊时代,欧几里得的聪明才智能干掉身后两千多年里的数学家。这种人是不是值得膜拜?

更牛的还不止如此。

我们想,在客观世界里,我们能找到一个严格的圆形、三角形吗?找不到。哪怕是用尺子画出来、哪怕是用打印机打出来,都还是会存在一些误差,不可能是绝对标准的图形。

也就是说,自然界里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几何图形都没有。但是几何规律却又无处不在。

这意味着,欧氏几何囊括了复杂的自然现象,本身又是超越自然现象的。因此,笛卡尔时代的知识分子,大都觉得欧氏几何有一种神秘性、超然性。他们相信,这世上有一些理性就像几何学那样,是超越客观世界、高于客观世界的。

欧氏几何启发了笛卡尔时代的哲学家。既然咱们要搞解决人生问题的大智慧,那么像欧氏几何那样,建立一套严密、规整,又高于世间万物的理论体系,岂不妙哉?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那时的一批哲学家都同时还是数学家。笛卡尔就是其中的一个。

1619年11月10日晚,笛卡尔连续做了三场梦,从梦中他得到了两个启示。

第一是发明了解析几何。

因为欧氏几何的伟大,在笛卡尔的时代,数学家们都重视几何而轻视代数。笛卡尔发明的解析几何,相当于把几何问题化为代数计算,既提高了人们的几何水平,也提高了代数的地位,说明代数和几何一样具有完美的逻辑性。特别是他的笛卡尔坐标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第二个启示是,笛卡尔意识到可以把欧氏几何的系统应用到哲学研究上。

笛卡尔想象中的哲学体系应该像欧氏几何一样,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设,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整个哲学世界来。事实上,由于欧几里得的成就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公设加推理演绎的研究思想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的思想界。近代西方法学家们喜欢讲的“天赋人权”、《独立宣言》中讲的“我们认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典型的公设,不需要解释,应无条件承认。然后其他的结论再从这些公设中推导出来。

笛卡尔的想法非常棒,他自己也照这模式构建了一个哲学体系,但是他做得并不好,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看不懂也没有关系,反正待会儿我们要批判它。

笛卡尔是这么想的:他首先有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前提。

然后他想,我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在怀疑,这就意味着我不是完满的。因为完满的东西是不会怀疑的。

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完满的概念,对吧?要不我就不会意识到我是不完满的了。

既然我自己是不完满的,那这个完满的概念肯定不能来自于我自己,必然来自于一个完满的事物。什么事物是完满的呢?那只能是上帝。

好,现在推出这世界上有上帝了。

笛卡尔又想,因为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既然上帝是全善的,那么上帝一定不会欺骗我,不会让我生活的世界都是幻觉。所以我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证明完毕。

笛卡尔的这个证明看上去一点都不严谨,中间有几个步骤让人觉得怪怪的。而且他这个证明也没说出什么有用的话来,只是不让我们再陷入到怀疑一切的荒谬境地中,它还不具备什么建设性。

但不用着急,他后面还会有很多聪明人继续完成这项工作。

相对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学说,而是一系列观点,其共同的主题是,经验、思想、价值总是相对于其他东西而成立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或评判标准。

怀疑论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怀疑论的反面是迷信,或更确切地说是独断论。

斯多葛一词原意是“彩画的柱廊”。这是因为其创始人芝诺讲学的大厅柱廊有此特色而得名。斯多葛主义主张以理性主导一切,反对激情与感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求得幸福,而幸福在于德行,德行在于合乎自然的生活,“依自然而活”,即是依“人的本性”(理性)而活。

斯多葛主义认为,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沉着,学会情感和生理的自我控制,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力量,获得更好的生活。斯多葛主义认为它的对立面激情是“背离理性和违反自然的精神冲动”。

代表人物:芝诺。

公元前300年,芝诺在雅典建立了斯多亚学派。芝诺在饮食方面十分节俭,最喜欢的是绿无花果、面包和蜂蜜,再加一小杯酒。他的衣服非常简陋,当时流行一句话“比哲学家芝诺更清心寡欲”,用以形容生活简朴的人。不过,他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健康的,因为他活到92岁高龄,这在古希腊时代的生存条件下是非常高寿的了。

芝诺(约前504—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约前504—前?),古希腊哲学家

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及二十一世纪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所谓“结构”,不是只是某些元素及其特质的聚合体,而是一套有组织的,可以应对变化的系统。凡物皆有结构,人的世界也不例外。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现象都必须在知道了语境和上下文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才能被真正理解。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人,是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有效地遏止了萨特式存在主义在法国的蔓延。他指出,萨特的思想受其个人生活环境的结构所制约,并不像萨特所想像的那么自由。

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法国人类学家

融合主义倡导不同宗教信仰或哲学主张之间的融合。

广义上的有神论认为至少存在一个神明。狭义上特指一神论信仰,认为世界有一位至高的神明,关注于宇宙与这位神明之间的关系。海报设计者的理解是狭义的有神论。(“无神论”在上面第 7 条)

功利主义主张判断事物善恶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助于增进幸福,而不论其动机如何,有助于增进幸福就是善的,反之即为恶。其名言为:“为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利益”。

功利主义提倡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果需要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也没办法。

代表人物:边沁。

他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一个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还是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就能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他还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也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他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好朋友。

边沁(1748-1832),英国哲学家边沁(1748-1832),英国哲学家

生命力论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历史,现代版本是 19 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的,认为生命的运作,不只依循物理及化学定律。生命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fhzcwj.xhstdz.com/quote/64260.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fhzcwj.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