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吴忠豪: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fhzcwj.xhstdz.com/mobile/news/2911.html
核心提示:小学语文名师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

小学语文名师

吴忠豪: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喜欢我记得点击右上方的三个点,给我标星哦,茫茫人海,永不失散

一、现代白话文语文教学的探索
现在的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我们现在学的是白话文,‍‍白话文一读就懂,‍‍这样的‍‍课文。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一直纠结于到底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研究、摸索‍‍,‍‍这是现代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特定的问题。‍‍50年代受苏联影响,1980年代以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聚焦在教学内容的研究,走上了一个知识中心的道路。‍‍为什么说是知识中心?‍‍白话文语文教学三次探索‍‍,‍‍1950年代‍‍受苏联俄语课的影响,他们是文学‍‍和俄语分科教学,‍‍就是把俄语的语法知识‍‍,汉语就是把语文知识和汉语知识‍‍作为我们语文课的一个重点‍。1978年以后‍‍,语文知识‍‍中,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强调读写方法的指导‍。2017年以后‍‍我们又提出一个语文要素的概念。

1.第一次探索——1956年:语文知识
1956年教学大纲里面语文学习内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有汉语,这四大板块并列。汉语教学每学年的时间是多少‍‍呢?68课时。‍‍‍‍‍习作68课时‍,‍阅读‍‍是136课时。汉语的教学位置和‍‍写作‍‍它‍‍是同步且并列的,他们‍‍同等重要。‍‍一些汉语知识,比如词语、词语分类,‍‍名词、代词、数量、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在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要求‍‍。句法、主谓宾、定状补在我们的教学大纲里面都有明确的提法,就是把汉语‍‍知识教学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次探索没多长时间就腰斩,为什么呢?因为母语学习,它不能从语法知识开始,不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就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这是‍‍教学内容的第一次探索,把汉语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探索——1978年:读写方法
‍‍第二次探索是在1978年,我们将‍‍西方一些教育思想引进到中国,那么我们‍‍就清楚地认识到光是知识教学不行,还要培养能力,发展自律‍。

当时老师们都认可一句话:‍‍‍‍最重要的,最有用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19‍‍78年以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就把读写方法指导‍‍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当时从四年级开始,教材中安排了30个左右的“‍‍读写例话”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如第9册抓主要内容选择材料,文章的段落详写,领会中心思想‍‍,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这场改革将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作为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场改革延续了20年,‍‍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直到‍‍新课程标准出来以后才改变。‍‍为何后来又发生改变呢?从整个背景来说,‍‍2001版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当时提出的人文性‍‍是非常鲜明的一个‍‍教学理念,‍‍‍语文课强调要重视人文性。‍‍按照读写的方法编写的这套教材‍‍,‍‍人文性体现得不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一个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这套教材‍‍对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语文教学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老师们设想一下,‍‍如果19‍‍78年以后,这20多年‍‍我们‍‍语文课教了读写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明显提升了‍‍,‍‍谁有胆量这么轻易地否定这套教材?‍‍可见教语文知识‍‍这条路我们没有走通,教读写方法我们尝试了20多年也没有走通。2000年以后,‍‍老师们都使用人教版教程,按照人文的‍‍主题‍‍来编写,但是每个年级教什么语文知识或者读写方法‍‍都不是很明确。这套教材试用下来,我们老师意见很大,‍‍因此‍‍2017年以后‍‍我们的‍‍语文教材改成统编教材。

3.第三次探索——2017年: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采用一个编写思路,‍‍提出语文要素的理念。按照‍‍阅读的和写作的知识‍‍方法‍‍、能力、习惯来编写我们的教材。我们提出了‍‍阅读68个,习作64个,大致是130多个知识点‍‍。这个教学内容‍‍和‍‍人教版教材与之前的有很大区别。那语文要素是不是语文课中最科学最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呢?其实也不是。接下来新课程标准马上就要颁布,‍‍今后的语文教学不强调知识,‍‍强调语文的核心素养任务群体系可以这么说,‍‍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我们现在提出的语文要素‍‍,以前老师非常重视的,在语文课里面拼命去落实的这些知识点,‍‍到时候‍‍应该说‍‍大部分都不会讲。
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可见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是不确定,也很难确定下来,‍‍什么原因呢?我的理解是:按照课程标准,语文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不是一本知识性课程‍‍。‍‍现代语文教学从1950年代到现在‍‍一直是在走在知识中心这条路上。读写方法是一个程序性知识。‍‍现在所提出的语文要素是把知识、方法和能力融合在一起,提出一个要素。现在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条‍‍知识中心的路,‍‍而语文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这是2011版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这个观点: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语文原理知识怎么学?‍‍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把握,‍‍不是老师教的‍。语文教学我们走到现在,‍‍我们一直是在研究‍‍就这篇课文到底教什么知识,‍‍教什么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是把知识和方法‍‍策略的指导放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位置,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老师讲为主,‍‍其实语文应该是学生实践为主。
怎样学语文最有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这个观点:‍‍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规则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能力的范围以内,时时这样去做。”后来陶行知、叶老等都强调语文是一种技能‍‍,从实践学习比规则学习来得快来得容易。
‍‍心理学研究也有这样的结论,‍‍语文学习对象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老师所教的语文知识都是规则性的语文知识,‍‍它是在应用当中实践当中形成的。‍‍其实‍‍很多语文知识‍‍他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的语文课一直在走试图把‍‍语文课那个模模糊糊一大片‍‍也变成‍‍数学课清清楚楚的一条线。‍‍现‍‍但是‍‍语文课不可能像数学课那样清清楚楚的一条线。这样的语文课就变成了语文知识教学。
‍‍重视方法规律的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然而也必须警惕,不能走入另一个误区:以为方法规律是语文课第一位工作。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方法规律的指导,因此挤压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造成现代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语文不是教知识的课程,‍‍是一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知识要教,“实践”比“策略”更重要,每一个人‍‍的‍‍读写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学习‍‍实践‍‍比方法策略更加重要,‍‍在实践中‍‍领悟的方法、策略才真正有用。
1.语文教学理念的历史沿革
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一直在发生变化,教什么怎么教‍‍?传统语文教学‍‍是语感中心,‍‍以学生的读背为主。‍‍‍强调的就是语言经验的建立、语感的培养,‍‍这是我们‍‍老祖宗沿用1000多年的教学方法。‍‍现代语文教学时间不长,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教学从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知识教学,把知识说清。这样的语文课注定就是以老师教为主,‍‍老师不教学生不懂了。‍‍要关注的是语法知识教学,语言学知识教学,还有一些文学知识。‍‍语文教学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按照今年要即将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走的是以实践为中心,‍‍采用任务性教学,‍‍聚焦核心素养。
‍‍所以语文‍‍教学内容教什么?我们一直在探索之中‍‍,现在是探索的途中,包括任务型教学,也是在探索的途中‍‍。‍‍我们千万注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知识型课程。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可能就是‍‍我们把‍‍过度强调语文知识、方法策略,‍‍这并不是最有效的‍‍一个教学内容。老师讲为主肯定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不是老师教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按照‍‍学生实践为主‍‍,以实践为中心‍‍来构建我们的语文课程。
2.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不是老师教的,不是老师教的‍‍啊,‍‍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按照‍‍学生实践为主‍‍,以实践为中心‍‍来构建我们的语文课程。所以语文‍‍到底教什么?‍‍到底怎么教?‍‍核心素养到底怎么培养?‍‍‍‍我提出四条建议:
三、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是头等大事‍
温儒敏教授曾发表文章《把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语文建设2016.09)
最近在一次讲话当中‍‍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革,教会学生读书总是‍‍不变的根本。”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阅读是重点‍‍,我们是以阅读为中心来构建。语文课3/4的时间应‍‍用于阅读。‍‍现在我们老师‍‍比较多的把时间‍‍花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上,花在‍‍读写方法的指导上。其实我们‍‍小学生读懂文本‍‍和分析文本,‍‍主要强调的是能读懂文章‍‍和熟练的阅读技能,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怎么去分析文章。可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这一阶段‍‍、这一年龄段能够学会的、需要的。
1.理解文本需要背景知识和词汇
‍‍美国福特汉姆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研究表明‍‍理解阅读文本首要的因素是是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词汇。比如,‍‍老师们读一些心理学的书会感到很费劲,‍‍什么原因‍‍?知识背景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人阅读理解,首先遇到的是词汇和知识背景的问题。‍‍事实上让孩子去接触丰富的知识,似乎比教学阅读方法更加有效,‍‍没有背景知识,就算是熟练的阅读者也很难理解一个主题。所以背景知识越多,‍‍理解文本障碍就越少‍‍。

‍‍

‍‍如果学生碰到一些词‍‍没有障碍‍‍,看到一些句子也能正确理解,这样‍‍他才能读懂了。比如‍‍“‍‍乒乓球队谁都赢不了‍‍!”“中国足球队谁都赢不了!”理解这两个句子,‍‍首先‍‍要有语言学的知识‍——“‍谁都赢不了”,既可以表达‍‍百战百胜,‍‍也可以表达屡战屡败。其次必须有知识背景,‍‍如果改成‍‍“中国冰壶球队谁都赢不了!”那到底赢还是输?大家搞不清楚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其实‍‍学生都能大致读懂文章内容,‍‍那我们老师对学生读这些文章‍‍,到底怎么教?教什么呢?我们就教里面的语文知识,‍‍教一些读写的方法策略‍‍:‍‍它是怎么分段的,怎么描写描写人物、反映出人物思想情感等‍‍文章相关的深度含义‍‍,以及‍‍一些‍‍内涵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2.阅读的四个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把人的阅读分为4个呈阶段性的层次。

(1)基础阅读‍

所谓基础阅读就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和句子后能读懂文本。这一层次需要大概两年左右‍‍。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就是熟练的阅读,能‍‍够一行一行快速地扫,比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知道这本书写什么。要达到这一层次,‍‍‍‍需要6~8年‍‍。‍‍所以检视阅读不是小学能完成的,小学生6年‍‍能达到的是能够熟练地阅读少年儿童书报。

(3)分析阅读

分析文本主题,结构、写作特色风格等。分析阅读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分析阅读的技巧以及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学者调查‍‍结果表示,即使进入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能够达到分析阅读水平,‍‍大一学生有1/3学生不能达到分析阅读水平‍‍。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阅读,阅读时读很多书,借助所阅读的书籍,能够架构出一个新的主题。主题阅读是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从这四个阅读层次上来看,我们小学的阅读主要应该放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上。但是我们现在的阅读课,‍‍则重点是放在‍‍分析阅读。这‍‍严重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为什么老师‍‍教得这么费劲,‍‍学生‍‍学的这么努力还学不好得原因。‍‍所以华师大钟启泉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当中就写到:“儿童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而语文教学中的“课本阅读”,常常表现为接受教师关于课文的“结构分析”。教师的讲解是以“作品”与“作者”为中心展开的,分析课文的主题与篇章结构成为阅读指导的主要内容,忽略了阅读过程中文本与儿童读者经验之间的关联。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者)接受作品与作者的信息,产生鉴赏(消费者)的作用。此种情形下,儿童读者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建者。”

3.语文课程高耗低效的原因

所以按照建构理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老师讲为主,‍‍老师讲得很深,‍‍老师讲得很正确,‍‍但是‍‍学生不能主动建构,这也是我们‍‍语文课低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小学生可以读懂《安徒生童话》,读懂《水浒传》《西游记》;如果要求分析文本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就会难倒学生。就算是一个语文老师‍‍来分析《水浒传》《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低效的主要是‍‍问题出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的定位‍‍应该‍‍定在熟练阅读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大量的去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从‍‍绘本‍‍到半文半图,最后全文字;‍‍从儿童读物到少年读物,‍‍然后到‍‍青少年读物,然后到成人读物。我们应该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语言经验,‍‍熟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因此语文课‍‍我们老师应该精讲多练‍‍。
柳斌在1999年《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中讲道:“必须再一次确认这样一个道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时不成功的语文课,甚至是失败的语文课。”
吴忠豪教授也曾发表文章指出,语文课程高耗低效的顽症之所以会长时间、大范围存在,肢解式的讲读课文教学方式是造成语文课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4.解决办法
‍‍(1)改变阅读教学方法
所以核心素养怎么在语文课堂上落地?首先要做的工作‍‍就自主大量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大量积累语言经验,扩大知识背景,领悟阅读方法,熟练阅读技巧。光靠我们‍‍教材里面20多篇文章,‍‍学生的知识背景一定非常狭窄。只有读的越多,‍‍学生就会越熟练地掌握读书方法。书读得多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就跟着发展了。
2)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怎么培养读书习惯‍‍?每天规定时间让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定期进行好书推荐交流;将读书作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指标。
现在的写作老师更多关注的写作方法,比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都有用。但是学生最缺的是怎么表达才能文从字顺,怎么规范地用词。‍‍这些都是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特别是‍‍读自己的文章修改,‍‍才能真正学会,做到文从字顺。
小学生语言表达问题很多,但是以上问题通过概念化语法、修辞、文学、写作学知识学习很难化解,只能靠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语言经验,以及大量动笔实践,反复评议修改,才可能逐步改善。所以建立语言经验是语文学习地基础。
四、丰富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什么是语言经验?它包括积累语言材料和获得语言运用经验‍‍,最终形成语感。
所以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关注‍‍文章里面‍‍一些陌生的词语、陌生的句子、一些精彩的词句,让孩子注意积累。通过大量的读书,‍‍丰富学生语言经验。
作家‍‍叶文玲《长生果‍‍》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当中的‍‍一篇,‍‍这篇课文里关于作家怎么阅读,写了这样一段话:“‍‍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使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阅读时做笔记使她的表达力增强,‍‍所以她写文章时把秋天比作一个金色的仙女,‍‍为什么能够写出‍‍形象的语言‍‍?来源于她的‍‍语言经验
1.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的方法
1)重视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朗读是积累语言经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发现并‍‍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对少年儿童来说,读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一些语言经验。朗读很重要,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语文学习经验。

朱熹曾经说过一段话:“大凡观书先须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我们现在语文教学关注了“精思”,其实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读熟”。

只有读熟才能够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把文章规范的、文雅的、精致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吸收语言是‍‍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现在我们老师认为‍‍方法策略是最重要的,‍‍瞄准聚焦在这些知识和方法策略指导上,其实课文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叶老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怎么让孩子语文变成完美?包括我们老师,怎样让我们的语言近乎完美?只有熟读,熟读才能让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所以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不是里面的知识‍‍。

‍‍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们教学字词‍‍,怎么教?有一个生词表,这些词‍‍都是‍‍考试要考,测验要默写的,这是保底要求。要积累的词,远不止这一些‍‍。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自己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习惯,‍‍比这些词语本身的学习更加重要。

(2)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还要培养主动积累词句这样一种意识和习惯‍‍

①有新鲜感的词句举例
关于新鲜感的句子,‍‍我们老师关注的是一些关键句,如中心句、总体句、过渡句,还有一些修辞手法。但其实有新鲜感的句子,‍‍它的范围非常广,‍‍表达非常生动、非常形象、非常优雅的一些句子,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些有新鲜感的句子。
‍‍

比如三年级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从这篇文章来说‍‍,和学生‍‍的表达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者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许多小学生。”我们老师关注的是“从……从……从……”,‍‍‍‍这句话‍‍和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相比,最有新鲜感的信息‍‍是长短结合。

这和学生的表达习惯有什么区别?‍‍长短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更强。‍‍这句话‍‍当中加了这个长句‍‍,其实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个句子本身结构来说,‍‍如果是长句放在第一句,“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从山坡上坪坝里,走来许多小学生。”‍‍当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读起来语感不好,‍‍按照汉语的习惯,两个短句,一个长句应该放在后面‍‍,能够压制住阵脚,否则头重脚轻。‍‍“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这句话就是一读就懂,‍‍有什么新鲜感?‍‍孩子写文章的习惯是“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有德昂族的。”‍‍哪一句好?课本上的最好,重复最少,表达具体清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技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光理解一个拟人句还不够,包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一般都这样写,课文这样一写把窗外十分安静写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写出了一幅画面来,多么深度、多么清晰。‍这个就是有新鲜感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和学生自己的表达习惯‍‍有什么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就能缩小,‍‍这是需要老师培养的。‍

②指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方法
所以怎么指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最好的办法不是按教材规定去积累,‍‍要根据每个学生个人实际积累状况,主动去发现,‍‍哪些值得积累的,每一个学生积累应该是不一样的,‍‍不是老师统一规定的。我们的‍‍老师工作是什么?‍‍组织学生‍‍伙伴交流、讨论‍‍,点评哪些同学积累的词句有价值,‍‍哪些学生的词句积累的意识强、习惯好‍。如果这样去指导学生学课文,‍‍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小学生记忆力好,‍‍这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所以我们老师要关注的是学生语言经验的积累。‍‍怎么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应该重视朗读背诵。
(3)主动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让孩子‍‍通过‍‍大量的朗读,读熟课文,‍‍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感,‍‍还要‍‍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这种意识,‍‍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运用‍‍这类的词句。学生会用了,才能够‍‍促进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积累词句。‍‍我们的语文课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阅读,其实‍‍语文课程的结构是读写失衡的‍‍。国外的一些国家‍‍‍‍,语文课表达和阅读时间是各占一半‍‍,‍‍所以‍‍书面语言表达‍‍非常重要,也是学生语言经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老师们‍‍在阅读课里,大家很重视读写结合‍‍,现在我们的语文统编教材一般‍‍除了八篇作文,‍‍还安排八次小练笔,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很正确的。这些小练笔‍‍一定要让孩子去落实,‍‍学生动笔写‍这个实践‍‍比我们老师教一些‍‍语文的方法策略、语文要素‍‍更加重要,‍‍怎么用好这一些小练笔?让孩子通过这些小练笔‍‍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提更提高语言表达质量?‍‍我觉得这个当中可能还有些问题可以研究‍。
比如说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后面一个练习题,“读读课文第六节,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境吗?仿照着写一写。”‍‍让孩子仿照课文写月下的某个情境,因为课文当中描写所见所想,所以要求孩子们‍说看到的想到的,‍‍然后写一个某个情境。‍‍学生的‍‍动笔写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导向为:第一,写什么‍‍情境;‍‍第二,看到什么写什么。‍‍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语言非常优美,‍‍课文当中‍‍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怎么通过他的写作‍‍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一种内化‍‍,变成自己的语言?这个‍‍题干改一下‍‍,导向课文当中‍‍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积累和运用‍‍。
“还记得与家人月下散步(乘凉,游戏)的某个情景吗?先画出课文中可以引用的语向,然后写下来。”‍‍‍‍不要去设置过多的障碍,‍‍先画出‍‍文中可以引用的语句,然后再写。‍‍这样的题干一改变‍‍,重点放在‍‍哪些词句可以用,‍‍你欣赏喜欢哪些词句,‍想办法在你这篇小练笔当中用进去‍‍,‍‍“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句话可以用吗?当然可以用,“洱海”改掉就行。“这时候,阿妈喜欢领着我,在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走哇,走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么漂亮的语言,‍‍这么有新鲜感的诗句,‍‍读懂了,‍‍如果不用太可惜了,‍‍所以先画出来,‍‍然后再写,‍‍注意力导向到课文这些语言的运用上。至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当然也可以,但是我觉得吸收这些高质量的语言比‍‍怎么写的方法可能更加重要。‍我们看看,‍‍这样一导向,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就不一样了。“月光是那样柔和”,“柔和”这个词,‍‍如果你不教学生用,有的孩子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学生表达的质量就明显提高,‍‍这样的文章对孩子来说,写的时候‍‍就有一种成就感‍‍:语文学习是有用的。从而他会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去‍‍关注课文当中的语言表达,‍‍吸收作者的表达经验。
2.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一年龄段是语言发展最佳年龄。记忆力好,‍‍你让他学描写方法,他不一定会,但是文章里面一些新鲜感的词句,让他们去吸收、去仿照‍‍,这是他的强项,而且有了这样的习惯是一辈子受益‍。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的情境‍‍。
课文‍‍分析写作方法和语言经验、实践相比,后者更加重要。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1)‍‍‍‍给学生一个语境,‍‍然后让他去写小作文‍‍
在我们‍‍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当中,‍‍优秀的老师越来越重视‍利用课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增加学生表达的实践,这是我们语文改革、语文课教学效率提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薛法根老师在‍‍《西门豹治邺》中设计了三个情境表达,其中,“读了调查民情,‍‍让学生‍‍扮演西门豹‍‍,以西门豹的身份,拟一道奏折给魏王,将事实真相用50个字写清楚。”我做过‍‍试验,第1次写,75个字‍,多了一半;‍‍接下来我又尽量缩减,还是有54个字;再减缩一下,50字。50字写清楚,‍‍不容易。最简洁的语言把要点写清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语言的挑战。三个练习,其实我们语文课里面‍‍完成两个,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收获,是最有效的一种‍‍语言能力增长的途径。像这样的练习,学生有兴趣,‍‍最后写出来很开心,有一种成就感。
2)让孩子多练笔
以四上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那前面的课文怎么教呢?老师在教《爬山虎的脚》时,一般是教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叶子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只是植物学的知识。这一课,教师首先应该让孩子去读课文,读懂文章,‍‍积累课文的语言经验;第二是让学生写连续性的观察日记,让孩子学了这篇文章,还原作者的观察过程,学习叶老连续观察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五、强化语言表达实践是学习的重点
我们在语文课上利用课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孩子来‍‍练习表达,这对学生有极大的价值:‍‍它‍‍可以帮助孩子扩大语言材料积累,获得语言运用经验,‍‍熟练语言建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孩子‍‍要写出文章就必须去深入地读懂‍‍文章,理解文章‍‍。这样的训练对孩子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以实践为中心的语文课程应该强化语言实践,不是以分析文章为主。
六、在实践中领悟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

语文的知识和方法策略要教,但不能本末倒置地放在首要位置来占用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应该是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领悟方法。

北师大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教授提出:语文知识当然要的,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体会和获取。不然,仅仅是一些语言教条,不能转化为必备的能力。概念性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领会概念才是最有效的。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语文方法策略的指导不能简单地追求数量,关键是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现在很多语文要素的价值不是在于理解,而是在于运用,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最后形成习惯。

以“快速阅读”这一要素为例:书中给出的四种方法(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读;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也不完全都是对的。比如“不要回读”,通读整篇文章后适当地回读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找到关键句;还有“带着问题读”,也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都有问题。每个人方法不一样,阅读也有个性化差异,所以学生明白了以上四种方法,也不一定就能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的关键要靠大量的实践积累,最后才能熟能生巧地掌握。

1.各学段学习目标
那么在小学132个知识点中,各学段的学生到底要掌握哪些方法和习惯呢?吴忠豪教授的梳理如下:
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难度极高、专业要求极强的工程。为此,吴教授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系列丛书,将小学阶段要学得阅读和写作知识做了一个梳理。
2.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
语文教师要跳出教材,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语文教材的基本原理,才能更高地用好教材。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有深刻的认识,对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律有深刻的理解,要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四方面构成。它们之间是包含的关系:语言运用是基础,在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2)学习任务群

新课程标准有新的理念,打破了单篇课文的形式,以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课文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服务的。语文课不再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而是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以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大道至简,小道至繁,邪道至玄。本次讲座是以语文课程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有了这些原理,无论用什么教材,大家都能深刻认识语文,合理把握语文课。
实录整理
任  唯              两江新区金州小学
贺香卉          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
司   露              两江新区金州小学
郑小玲              两江新区金渝学校
龙玥如 两江新区康庄美地第二小学
刘洁佚              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编辑:泡泡糖

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来源 | 两江小语

本文地址:http://fhzcwj.xhstdz.com/news/2911.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fhzcwj.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